top of page

地方創生是什麼?從從縣市到鄉鎮

  • 江則申
  • 7月28日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已更新:8月5日

自從臺灣產業升級後,農村的勞動力大量湧入都市尋求更好的工作;與此同時,農村因為缺乏勞動力而逐漸失去發展的力量。持續近五十年的影響下,巨大的城鄉差距衍生出發展不均的問題,在繁華都市的陰影之下,是偏鄉逐漸空置的屋舍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地方創生等一系列政策可以平衡城鄉發展差距,並為逐漸衰頹的偏鄉帶來一線生機。事實上,地方創生已經悄悄地在你我周遭出現,就讓我們來認識地方創生吧!


【地方創生的定義】


地方創生概念源自日本,於2014年由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提出,期望能解決高齡少子化對社會帶來的衝擊。日本的總人口數逐年減少,人口因為就業需求聚集在東京等大都會而形成「極點社會」現象,鄉村地區正在面臨消失的危機(增田寬也,2019;李晏佐,2023)。因此公私部門需要與地方團體攜手合作,發展合適的在地經濟循環,期望吸引產業進駐、人口回流,改善地方高齡少子化、城鄉發展不均等問題。


臺灣借鏡日本,將2019年定為「臺灣地方創生元年」,透過提升在地文化、結合新創科技以及創造就業機會等發展方向,促進島內移民,緩解城鄉人口分布不均問題。


【地方創生施行方法】


從定義中我們了解到「地方創生」是一項平衡城市與鄉村發展的行動,透過中央與地方共同努力,重新活絡發展停滯的鄉村。讓我們從政府公開的計畫書中,看見這些創生行動。


地方創生由國家發展委員會推動,於2025年施行「地方創生3.0」,政策以國家發展委員會發行之計畫書為指導文件。目前唯一的成文法——地方創生發展條例仍在草案階段。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(2017)《「設計翻轉、地方創生」計畫規劃作業指引》,推動地方創生之主要策略為從「地」、「產」、「人」三項元素尋找地方之特色與優勢,透過「創意」、「創新」、「創業」三項輔導機制,提升地方產品的附加價值,進而達到地方創生目標。


在「地方創生3.0」政策中,明確以青年作為行動主要群體,並強調統合各政府部門政策與資源支持多元的事業提案,發展地方特色,帶動經濟循環(國家發展委員會,2024a)。除此之外,政府也投入資源改善基礎建設,促進跨領域專業合作,提升在地產業的競爭力,使地方重新活絡不至於逐漸凋零。


【地方創生的案例】

案例一:日本新潟縣 里山十帖


在日本經歷2011年的311大地震後,許多日本人重新思考生活的意義,因而移居鄉村。《自游人》雜誌創辦者岩佐十良接手了新潟縣的多家深山老舊旅館,加以翻修後重新對外開放,希望可以為鄉村帶來新的活水。岩佐十良不僅大力推廣在地觀光旅遊,還和當地農民契作,選用當地的特產食材。以當地文化、飲食和環境打造都市生活難以觸及的體驗。時至今日,里山十帖依舊維持高住房率,不僅活絡地方經濟,採行永續經營理念,為地方創生的立下模範。


案例二:臺灣臺南市 山海屯社會企業

臺南新化的山海屯社會企業,為社區營造工作者許明揚於2017年創立,秉持社會企業與在地扎根的信念,透過行銷、開發設計等服務,協助新化歷史街區的文化保存與地方創生。團隊進入老街區的閒置空間,引入在地經營者開設店鋪,透過設計轉化在地元素,逐漸活化地方經濟,並進一步建立在地支持系統。爾後團隊陸續打造更多故事街屋、規劃導覽服務,並持續活動至今。


【地方創生的挑戰】

在臺灣,城鄉差距使得地方團體並不熟悉政府鼓勵的目標與形式,導致承辦單位及配套措施執行效率不佳。在日本,也出現地方政府各行其是、缺乏青年參與以及僵化模仿等問題。林承毅(2024)認為地方創生切勿追求單一發展途徑,忽略了在地脈絡的發展難以長久。


此外,缺乏基礎建設也是一大影響因素。多年來政府推行多項促進農村再生的政策,但始終未能取得有效的改善。黃仁志(2019)推究其原因,指出現行法規多以都市發展的模式看待鄉村,對於改善「生活空間」與「經濟空間」的結構性矛盾著力甚少。地方需要打造支持移住的系統,如友善生育的環境與基礎設施,並在行政部門給予相應資源支持養育行動。在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上盡可能提升地方生活機能,支撐人口移入對地方產生的文化衝突、物價抬升等等外部成本。


產業作為地方創生推廣的主軸,可能會以劃設工業區、特定區等等政策使然,也可能會是方依據自身優勢發展新興產業。林承毅(2024)指出,依據在地優勢與發展脈絡,加入創意能量重塑、轉化地方印象,在遍地藝術季、文創市集的發展策略中自然能夠脫穎而出;雖然收入不及以製造話題、販賣新鮮感為主的發展模式,但是細水長流地經營較能取得地方的認同與榮譽感,對後續行動能量的凝聚帶來助益。


【結論】

地方創生源自日本,是一種消弭城鄉差距的行動。臺灣借鏡日本以政策形式引領民眾參與地方空間再造,解決鄉村人口流失問題;與社區營造、農村再生概念相比則更強調從外部引入創新力使地方再生。由於政策影響,臺灣普遍偏重觀光業帶動地方發展;下一次出門時不妨選擇深度認識地方文化,體驗地方創生帶來的魅力,並以實際行動支持他們的創新,為在地經濟盡一份心力吧!




撰文:江則申

製圖:沈紋卉、張晏甄

留言


臺灣社會科學實踐種子協會

Social Science Seed Association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  • Threads

​若想進一步了解我們,或以任何形式與我們合作推廣社會科學與審議,歡迎與我們聯繫!​

Social Science Seed  版權所有

bottom of page